TECHNICAL ARTICLES
中醫認為,人體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,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器官也不是孤立的,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,所以在治療疾病方面也要有整體觀念,不能只見局部,不見整體;也不能只見整體,不見局部。中醫治療疾病的整體觀念原則,具體應用時主要體現在診斷、藥方和劑量三個方面,它要求這三個方面都要堅持整體觀念,具體來說:(1)診斷上的整體觀念。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、相互聯系的整體。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,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,只檢查疼痛的部位。對身體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詳細的檢查,此處的病痛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...
湯劑是中藥為常用的劑型之一,它的制作對煎具、用水、火候、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。若煎煮器皿選擇不當、加水量過少、火力過猛、煎煮時間過長或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不當,都會導致把藥熬糊。“不小心把中藥煎煮糊了,還能不能吃?”很多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,首先必須肯定的是,中藥煎煮糊了是不能吃的,應立即倒掉,洗凈煎藥器皿,重新換藥煎煮。有的患者怕浪費,就把煎糊的藥用水洗一遍,再重新煎煮,這種做法也不可取。因為煎糊飲片的有效成分已經發生了改變,藥效就會降低或消失,從而達不到治療效果,甚至會產生一...
一、什么是體質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,而天地在化生萬物的過程中,很少會把陰陽五行之氣*均勻地分配到每一個個體。于是就出現了:有人陰偏不足,有人陽偏有余,有人濕氣較盛,有人肺氣素虧。凡此種種,每個個體都有著屬于自己的一種身體特質,即是體質。在所有的體質類型中,陰陽平和的體質是為理想的,但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非常少。大部分人,或此有余,或彼不足,體質中都存在著某種“偏”性。正是這種偏性,決定著我們的身體容易罹患哪方面的病癥。比如氣虛體質者,比較容易出現腹瀉、腹脹、咳嗽、喘等病癥;陰虛...
慶祝“中醫針灸”成功入選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”7周年2010年11月16日,“中醫針灸”成功入選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銅人,作為中醫針灸的重要標識,是中醫針灸幾千年沉淀的傳統、文化、認知、技藝的結晶,其流傳演變史充分體現了中醫針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創性、傳承性、活態流變性。正如在“中醫針灸”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,我們在申報文本中所論述的:“作為該遺產世代傳承的見證,創制于宋代(公元1026年)銅質針灸穴位人體模型等,是傳承習得中醫針...
藥王孫思邈早年曾到陜西漢中、秦嶺、大巴山、太白山、峨眉山等地采過藥材,還在華原和長安城里的公主府里種過中草藥。他熟悉許多采藥老人,在長期的采藥過程中,不但親自檢驗了前人所發現的各種草藥的功效,還發現了許多新藥,包括從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我國新疆和中亞、西亞一帶,從天竺國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所傳進來的新藥,他把上述各種草藥的產地、形狀、藥性等都一一注明,寫進其著作《千金要方》里。孫思邈這部《千金要方》是為了人們備急,治病教人用的,要力爭把唐代以前重要的醫藥文獻兼收并蓄,將其中有價值的東...
舌診是指醫生通過觀察患者舌質、舌苔用以了解病邪的性質、病位的深淺以及邪正的消長變化,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。筆者多年所見臨床病例中凡濁毒內蘊者黃厚膩苔為常見。一般認為黃厚膩苔多與濕熱或痰熱內蘊、食積化腐、外感暑熱、濕溫等相關,經清熱利濕、祛痰消積等藥物治療,黃厚膩苔即會很快消退。清·劉恒瑞《察舌辨癥新法》記載:“正黃色,為胃土正色,為溫病始傳之候。其為濕溫、溫熱不能上蒸而化為津液者......牙黃無孔,謂之膩苔,中焦有痰也。若濃膩為陽氣被陰邪所抑,必有濕濁、痰飲、食積、瘀血、頑...
老寒腿是一種慢性病,患者以中老年人為多。天氣漸冷,不少人“老寒腿”復發,出現關節僵硬、疼痛、畏寒等癥狀。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促進關節軟骨吸收營養,保持關節活動范圍,防止下肢關節僵直、粘連、畸形及肌肉萎縮,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,緩解腿部不適。病人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鍛煉方式。下面十種簡便的運動療法,患者不妨一試。緩步行走:開始時,腿要緩抬輕放,避免膝關節骨面撞擊。步速宜控制在每分鐘60步以內,每天步行30分鐘左右,也可根據自身條件適當變換。速度不能太慢,使平時活動不到的關節肌...
中醫講究辨證論治,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需要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調養。健康管理系統理論將人的體質分為以下九種:一、平和體質“身體倍兒棒,吃嘛嘛香”,再加上睡眠好、性格開朗,社會和自然適應能力強,典型的平和體質。這類人體形勻稱健壯,面色、膚色潤澤,頭發稠密有光澤,目光有神,唇色紅潤,不易疲勞,精力充沛,睡眠、食欲好,大小便正常,性格隨和開朗。疾病傾向:較少患病。調養方式:1、吃得不要過飽,也不能過饑,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。2、多吃五谷雜糧、蔬菜瓜果,少食過于油膩及辛辣之物。3、運動上,年...